车圈 | 为什么全球汽车产量数据并不总是反映全部情况?

腾讯汽车

16.1万阅读

2020-02-13

据《汽车新闻》报道,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博世日前宣布年度运营利润下降44%,令汽车工业蒙上一层阴影。该公司在过去一年中裁员6800人,并且在近期也难以出现好转。

据博世预测,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连续第三年下降,比2017年减少1000万辆。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沃尔克马尔·邓纳尔甚至警告称,“汽车生产高峰期很可能已经成为过去。”

对此,有分析师表示,尽管本财季的业绩发布还可能会出现其他负面消息,但一家公司很少能代表整个行业,短期趋势也不能对当前的行业状态做出可靠的预测。深入研究这些数字不难发现整个汽车行业已稳步发展了20年,并且这个行业还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继续繁荣。

这需要从博世困境背后的独特因素开始说起。尽管该行业正在向电动化迈进,但博世的大部分收入仍来自内燃机部件。在汽车制造商逐步淘汰柴油发动机零部件的时代,该公司却正是柴油发动机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换句话说,博世有点像一家过于依赖煤炭的能源公司。

接下来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指标:全球产量。

汽车产量下滑论点存在不足

全球汽车产量增长在过去两年中有所下滑。然而据博世预测,今年全球汽车产量将达到8900万辆,而这个数字比2000年的4100万辆多出一倍多。 实际上,纵观过去二十年,除了近两年的产量下滑和2009年的衰退之外,这个行业在20年的时间里一直不断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对单一数字太过重视。汽车产业最近的低迷主要与中国和印度有关,不少中型市场供应商往往对自己地区的生产数据以及客户的个人健康状况更加感兴趣。

这就是汽车产业的“天就要塌下来了”这一论点站不住脚的地方。尽管面对关税战、金融利率上升以及二手车需求带来的压力,北美的生产仍然保持稳定。欧洲也是如此,但可能会出现小幅下滑。

因此,尽管博世将其困境归咎于外界力量是人之常情,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整个汽车行业远未到日薄西山的时刻,还有不少值得乐观的理由存在。

首先是世界人口增长,目前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而所有这些人都需要交通工具。批评人士反驳了诸如拼车服务之类的世界末日设想,但这只是改变了汽车的使用方式,几乎没有改变人们想要驾驶或乘车的频率。

事实上,个人旅行有望增加更多。虽然标准家庭每年行驶里程可能仅为10000英里(约1.6万公里),但拼车服务车辆可能会接近100000英里(约16万公里),这将导致汽车的使用寿命从15年缩短至接近3年或4年。

从本质上讲,拼车服务不仅加快了车辆的使用寿命周期和购买频率,同时还减少了二手车库存的竞争。很难想象有一天人们会为了所有权(拥有自己的汽车)而在汽车经销商那里排队购买已经行驶了35万英里(约56.3万公里)的汽车。

所有这些新增加的人口,以及频繁换车的消费者都将受到汽车产业的青睐。该行业正大举投资于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绿色环保车型,从电池到动力传动系统的各个领域都在稳步发展。未来三年内预计将有100多款新型电动汽车投入市场。

对中国市场的担忧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即便是对中国和印度销量下滑的担忧似乎也被夸大了。实际上,这两个地方很可能成为未来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市场。

导致全球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关,与汽车行业本身关系不大。中国当前正受到冠状病毒的影响,但多数迹象表明今年即将出现反弹。

此外,由于中国削减电动汽车激励措施导致价格自然上涨,消费者开始寻求其他选择。仅在去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国销量就锐减45%。

这也许是中国政府整合汽车产业的措施之一。截至去年,中国注册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高达486家,其中一些已经筹集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由于担心出现泡沫,中国政府大幅削减刺激措施,“以促进优胜劣汰”,但这种情况是否持续下去还有待商榷。

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提升至汽车总销量的20%,可能恢复的激励措施不仅会重振销售以实现这一承诺,而且还将为更大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援助。这次疫情有可能会促进汽车生产,在2002年非典爆发期间,受民众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情绪的影响,当时的汽车销量不降反增。

最后,中国增加电动汽车产量还有一个更为紧迫的理由,即空气污染。印度也是如此。如果这两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希望保持城市的宜居性,除了鼓励电动汽车普及外,或许别无他选。

未来不会一帆风顺。与科技行业一样,汽车市场目前正处于大规模转型的阵痛之中。数不清的资金被投资于新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未来数年内都难以获得回报。但就像技术一样,它们往往会推动市场不断增长,短期数据或少数企业的困境不会改变这一点。毕竟,充满希望的指标还有很多。(文静)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