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针对官网及相关的APP订购页面中出现的“智驾”名词,已全部以“辅助驾驶”替代。其中,“小米智驾Pro”更改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Max”(Xiaomi Pilot Max)则改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Xiaomi HAD)。
今年3月份,小米汽车旗下的小米SU7,因一起涉及到驾驶辅助功能的致命交通而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并引发全行业的热烈讨论,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性再度受到质疑。
随后在4月份中旬,相关部门发布公告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各大车企纷纷把宣传中“智驾”“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词语进行修改。小米汽车作为这场风波的主角,其一举一动也被公众看在眼里。
但是,马甲一换,小米的驾驶辅助功能就可以让人安心了吗?事实上,早在这起致命事故发生前,小米SU7也曾因为自动泊车功能的一些问题,引发了不少蹭墙、撞柱的事故,小米SU7驾驶辅助功能的可靠性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米SU7上市刚满一年,各种问题已逐渐呈现出来,尽管小米每一次都能主动承认问题,表现出比较好的处理态度,但相关驾驶辅助功能背后隐藏未被发现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仍然需要打个问号。
今年4月份,小米SU7的销量超过28000辆,随着销量的不断增长,也就意味着未来使用驾驶辅助功能的用户将越来越多,或将有更多的用户将要面临风险。因此,小米汽车急需完善相应的技术,持续监控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相关功能使用的可靠。
而小米SU7经历的这场风波,也值得业内各大车企及相关技术供应商引以为鉴,除了关注技术方面的问题,对于事件的处理方式也可以提供相应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只有直面问题,吸取教训,最终才能实现技术的进步。
汽车网评:智能汽车行业这场 “改名潮”,反映出各大车企在技术狂奔过程中忽视了主次关系,一轮玩文字游戏过后,最终掩盖不了技术短板,宣传话术的整顿,只是责任回归的第一步。真正考验车企的是能否建立产品全周期安全机制,从研发场景测试,用户风险提示到事故后系统迭代,每个环节都需注入生命敬畏。科技企业的终极责任,是让配置表每个功能都经得起真实道路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