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悄然撤下Model S和Model X的新车订购选项,这一动作看似突然,实则是关税与销量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别克、福特、林肯等传统美系品牌却在关税风波中表现淡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揭示了中美汽车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也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税危机,特斯拉第一个倒下?
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停售,看似突然,实则暗藏必然。这两款车型均为美国加州工厂生产,需以进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然而,4月12日起中国对美国进口汽车加征的关税税率从84%提升至125%,直接导致两款车的成本飙升。以Model S为例,原本约80万元的售价在叠加关税后可能突破150万元,远超市场承受能力。
成本压力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两款车在华销量长期低迷。2024年全年,两款车合计销量不足2000辆,仅占特斯拉在华总销量的0.1%。面对“加价必死”的市场逻辑,特斯拉选择“一刀切”停售新车,转而优先消化库存。这既是成本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也是集中资源保住国产主力车型Model 3/Y的必然选择。
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依赖单一生产基地和进口渠道的企业,极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一旦关税壁垒竖起,成本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市场竞争力大幅削弱。特斯拉的停售事件,为所有依赖进口的汽车品牌敲响了警钟。
别克、福特等美系品牌为何如此“淡定”?
与特斯拉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克、福特、林肯等美系品牌在中美关税风波中几乎未受影响。在笔者看来,背后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合资模式下的“去美国化”基因、电气化转型的“本土化红利”以及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融合”的战略升级。
首先,这些品牌早在20年前便通过合资模式扎根中国市场。以通用别克为例,其车型国产化率超过95%,供应链完全依赖中国本土企业。例如别克E5的电池电芯来自宁德时代,智能驾驶系统由百度Apollo支持,甚至地图数据也基于高德定制。这种深度绑定使别克无需担忧进口关税波动,反而能凭借成本优势推出高性价比车型。
福特同样如此:长安福特生产的蒙迪欧、锐界等车型,从设计到制造均由中国团队主导。2024年推出的新一代蒙迪欧,外观设计灵感源自重庆的山水景观,内饰则融入故宫建筑元素,成为“中国设计反哺全球”的典型案例。这种本土化改造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也增强了品牌的亲和力。
其次,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浪潮加速了美系品牌的本地化进程。别克E5凭借国产电池和智能化配置,不仅续航达成率超过100%(“反向虚标”),更以首年保值率78%的成绩跻身纯电车型榜首。福特则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电驱系统,其国产Mustang Mach-E的成本比美国版低30%,售价却仅为后者的60%。
这种本土化红利不仅体现在成本优势上,更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别克E5和福特Mustang Mach-E等车型,凭借出色的续航、智能配置和性价比,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
最后,美系品牌正将“中国需求”转化为全球竞争力。林肯新一代车型的贯穿式大灯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哲学;车内27英寸巨幅屏幕则是对东方家庭“共享空间”理念的回应。福特中国2.0战略更明确提出“在中国,为全球”的目标——上海全球设计中心主导开发的EVOS车型,已反向出口至欧美市场。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也增强了品牌的认同感。消费者在选择这些品牌时,不再仅仅看重其技术实力和产品性能,更看重其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写在最后:特斯拉的停售事件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但也凸显了传统美系品牌的韧性。别克、福特等品牌通过合资模式、本土化研发和文化融合,早已将“中国基因”刻入骨髓。它们的成功证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的企业,才能真正抵御外部风险,赢得长期信任。
对消费者而言,选择这些品牌不仅是对产品的认可,更是对一种“扎根中国、服务中国”价值观的投票。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那些能够深度融入中国市场、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也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特斯拉的停售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它所揭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与博弈,却将持续影响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对于所有汽车品牌而言,如何在这场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将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别克、福特等品牌的成功经验,无疑为它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