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的发言引发行业震动。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历史性节点,他指出,奔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始终围绕着三个核心命题,不跟风、不妥协、不独行。

不跟风:以用户需求定义技术路线
当行业陷入“油电路线之争”时,奔驰选择了一条更复杂的路——用技术普惠回应多元需求。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的推出,不仅是奔驰自研MB.OS架构的首秀,更标志着“无图”L2++全场景高阶智驾的落地。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奔驰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洞察:“中国用户日均通勤时长超90分钟,复杂路况下‘零接管’的智驾体验才是真刚需。”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并未将智能化局限于电车,而是宣布将同等智能方案延展至油车,真正实现“油电同智”。
“当别人还在争论油电输赢时,奔驰已经拿到了全球自动驾驶的‘双王牌’。”段建军现场披露,奔驰是唯一同时拥有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和L4级自动泊车商用许可的车企。其L3系统已登陆德国、美国市场,L4泊车技术也在德国投入运营,而在中国市场,奔驰更是首批获得北京市L3/L4测试牌照的国际品牌。

不妥协:139年安全标准背后的“疯狂测试”
“豪华的底色是安全,而安全没有捷径。”奔驰的“地狱级”测试标准在业内近乎传奇——每款新车量产前需经历150次实车碰撞测试,相当于每天撞毁一辆车,持续五个月;独创的“跳楼机”测试(模拟车辆底朝天坠落)和“大摆锤”测试(侧向冲击轮毂)已坚持二十余年。在中国市场,奔驰额外追加100万公里本土道路测试,相当于绕地球25圈。 这种偏执,正是其连续9年蝉联“全球最具价值豪华汽车品牌”的底层逻辑。
针对“电车智能=豪华”的行业叙事,他犀利反驳:“智能只是必要条件!真正的豪华需要139年的沉淀——安全、设计、舒适缺一不可。”这一表态被视为对新兴品牌“标签化营销”的正面回击。
不独行:千亿投资背后的生态共赢哲学
“单打独斗的时代结束了。”奔驰的“美美与共”战略正在重塑产业关系:过去十年,其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中国企业深度绑定,共建电池产业链;与腾讯、英伟达联合开发车载系统;甚至向竞争对手开放部分专利。一组数据印证其决心:在华累计投资超1,14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5年,奔驰计划联合本土伙伴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从长轴距GLC到纯电EQE SUV,每一款都深度融入中国用户场景。
“中国汽车产业不需要‘你死我活’,需要的是‘各美其美’。”段建军呼吁行业跳出内卷怪圈。“当短期主义退潮,留下的必是长期主义者。”他最后强调,汽车竞争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写在最后:
当“内卷”成为行业关键词,奔驰用“三重密码”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深耕需求;与其营销狂欢,不如死磕品质;与其零和博弈,不如开放共生。正如段建军所言:“豪华不是贴标签,而是用139年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每一台车,配得上方向盘后的那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