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引发事故 谈论智能驾驶真的靠谱吗

车镜

3457阅读

05-17

最近关于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引发事故的事情登上热搜,从最早的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到如今厂商宣传的高阶智能驾驶,厂家的宣传标语五花八门,宣传手段也在有意无意的引导消费者“解放双手”。但是出了事,又纷纷宣称只是辅助驾驶,并不是让驾驶员完全自动驾驶无人接管,所以属于人为操作不当。

智能驾驶辅助的发展

驾驶辅助系统最早出现在豪华车型上,是为了保证驾乘人员安全而设计的辅助装置,早期开发的一些功能也基本上是车道偏离预警,或者是盲区预警等功能。原理也十分简单,就是依靠我们车上的超声波雷达进行探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车雷达。

后来毫米波雷达出现,一些20万左右的车型也能拥有很高级的驾驶辅助,诸如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并线辅助、车道保持、ACC自适应巡航等功能。特别是ACC自适应巡航的出现,可以在一定速度内实现跟车行驶,在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前车提速你提速,前车减速你减速。此时配合上车道保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短时间之内油门、刹车和方向都可以由车辆帮你控制。

请注意,发展到这个时候依然算是主动安全配置,可以帮驾驶员辅助操作以保证行车安全。但是很快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出现,可以接受更加宽泛的速域控制。前车等红绿灯刹停你也刹停,前车起步你也起步。这在城市道路中通勤,可以大大降低驾驶疲劳。所以此时,这种辅助驾驶技术依然是为了行车安全。但是这种技术有一种很大的弊端,就是毫米波雷达始终要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一旦发生加塞的情况,雷达会辅助车辆大力减速,一旦拉开距离又会迅速将车辆加速到设定车速,很不舒适而且容易导致事故。

然后就有厂家开始将整套技术统称为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很快基于这项技术的优化改为了L3级别、之后更高级的功能出现已经有车企开始标榜自己L4级别自动驾驶了。很快相应政策出台,限制了车企们对于“L几”这个级别的称呼,所以至今我们听到的大多数厂商都称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如今也有厂家宣称自己L3级别自动驾驶了。

逐渐背离了发展道路

从“蔚小理”进入汽车领域的那一天开始,智能驾驶辅助就开始发生了改变。科技类公司入局汽车行业,主要有两大优势,一个就是车机系统的升级,另一个就是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因为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这些都属于软件方面的研发和优化,配合上硬件设备,将这两大板块做好了之后,与传统汽车相比将会有质的飞跃,甚至是天差地别,而最出色的例子就是特斯拉。

我们可以想想,最近几年汽车的发展,是不是一些诸如百度、360、UC、魅族、华为、小米等科技类公司开始吃香,包括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之前也是以互联网和IT开始接触到了汽车。相应的一些芯片厂、供应商、高精地图等等相关产业开始崛起,从经济推动价值上来讲,智能汽车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真正作用到消费者身上,生命安全和科技智能之间形成了一个博弈。在时速12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上,有人敢让车辆自主驾驶自主变道吗?因为购买了带有相关功能的车辆,不排除有很多消费者会去进行测试,但是相信很多消费者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都会纷纷选择日后尽量不再使用该功能。还有很多车辆拥有“代客泊车”、“记忆泊车”等功能,又有几个消费者敢让车辆完全脱离视线,自己寻找车位自动泊车呢?

包括理想汽车在内,诸多汽车厂家都会在官网上标注“所有智能驾驶功能目前仅为辅助驾驶,不能代替驾驶员操控,驾驶员需时刻保持必要的注意,并根据周围环境及时予以干预。”如果驾驶员一定要保证必要的注意,是不是很多功能意味着没有太大用处,甚至像这次理想汽车将广告牌上汽车图片识别成真车的情况,是否属于由于辅助驾驶系统而引发的“节外生枝”?

技术难题依然无法规避

其实不仅仅是理想汽车,如今马路上拥有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的车型有很多,只不过是很多消费者没有启用该功能,或者启用时间不长。否则,每一天的新闻应该都会有类似的报道,而之前由于智能驾驶辅助引发的事故国内外也比比皆是。

不可否认,智能驾驶辅助也帮助过很多驾驶员规避掉了风险,甚至挽救了生命。但是现阶段的技术依然存在很大优化空间,比如高精地图的出现,维护高精地图,采集数据并保证实时更新这实在太难了,成本巨大。而一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加入,在硬件方面确实能起到很大程度的侦测和预判。视觉辅助方案也能根据真实情况对车辆行驶进行干预,比如理想L9就搭载了10个高清智能驾驶摄像头。但是,在开车时我们的人脑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记忆,形成了自主思考能力,还需要眼疾手快的做出准确判断避免事故发生。对于智能科技来说,要经过多少信息量的学习,经过多少软硬件的计算和配合,才能在毫秒之间对车辆实现准确的干预呢?

比如这次的事件,就源于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误判,不管驾驶员当时是否接管车辆,误判都是不该发生的。这完全属于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平添了安全风险。包括雨雪等恶劣天气下,很多智能汽车对于车道线和道路的识别也非常模糊,难道还要我们的驾驶员去学习如何规避智能驾驶引发的风险吗?是不是学会了这些,就能提前预判车辆的预判,从而降低风险?听起来像不像是一个笑话?

AM车镜写在最后:

智能汽车的发展不应该凌驾于安全行驶之上,既然技术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就不应该过早搭载在量产商品上售卖。不能就标注一句“智能驾驶仅为辅助,驾驶员需时刻保持注意,对车辆进行接管”这样的“免责声明”,最后甩锅给驾驶员本身。另一方面就是法律的完善,因为中国道路的复杂多样性,现如今无法对汽车由于自动驾驶而引发的事故进行准确的责任划分。因为就目前的技术来说,能完全0失误在中国道路上自动驾驶的车辆和技术根本没有。

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汽车厂商意识到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成熟,不要过快过早的将技术应用在量产商品车上,等着出现事故再学习和优化,拿消费者和道路参与者的生命做实验。像是AI大模型这种关于车机系统智能化的技术倒是可以不断优化和量产,毕竟有助于用车便利性的提高。至于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就先让它停在驾驶辅助的层面吧!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