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2023年狂揽千亿营收,新世代X概念车全球首秀超吸睛

My车轱辘

1941阅读

03-24

近日,宝马集团公布了2023年的财报,在经济波动压力下,宝马2023年财报的销量、营收等表现都很亮眼,堪称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凭借全年1554.98亿欧元的销售收入、255.42万辆总销量以及多项关键指标的集体上扬,宝马平稳度过了行业竞争加剧的“蛮荒之年”。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过程中,宝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营收能力。

除此之外,这份财报中,也透露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信息点——尤其是新世代X概念车全球首秀。

营收、销量双丰收,电动化车型贡献最大

众所周知,2023年对整个汽车行业,尤其豪华汽车品牌来说,都是充满着各种挑战与困顿的一年。但宝马还是顶住了压力,依然按照预期实现了2023财年的业务目标,保持了持续的业务增长,集团营收为1554.98亿欧元。这项最为关键的财务数字,意味着宝马守住了2023年的战果,实现了预料之中的平稳发展。

宝马的财务表现之所以如此优秀,最大的原因在于其在产品布局上的成功。从去年的“成绩单”来看,电动化成为助推宝马销量的关键推手。纯电动汽车取得了375716辆的销量成绩,同比增长74.1%,占总销量的约15%;包括PHEV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内的电动化车型,共计交付了565875辆,同比增长30.5%,占总销量的约22%。

无论整体销量还是新能源车销量,宝马都是BBA中体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尽管跨国车企电动战略在中国市场有些受阻,但是从宝马的表现来看,其电动化转型还是收获了很大的成效,新能源车支撑起了新的增长点。

中国市场:很重要、继续掷“真金白银”

毫无疑问,中国市场依然是宝马的“决胜手”。去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共售出82.5万辆宝马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4.2%,占据了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各大车企制胜的关键,对于宝马这种深谙中国市场之道的豪华品牌,抢滩中国市场,是有先机的。为了确保长期竞争力,宝马还正在完善区域战略,其中包括增加更多针对特定市场的产品,尤其在中国市场,下一代MINI纯电动车型计划下半年正式推出,其与长城汽车合作的光束汽车将成为其全球首产地以及主要出口基地。

面对中国市场,宝马识时务。宝马在华战略已经从 “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升级成了“家在中国”。过去三年,宝马在华研发团队人数增至3倍,注重软件开发和自动驾驶设计开发等领域。另外,BMW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以及对沈阳生产基地现有厂区的升级改造,是宝马集团在华的重要投资部分。显然,宝马已经在华梳理好各路供应链,而且在芯片、电池等供应方面做好准备,直面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挑战。

持续的研发投入也为迎接挑战提供充足动力,“投入”也是宝马2023年财报的关键词。公开信息显示,宝马集团对研发的投入连续三年保持在60亿欧元以上,特别是2023年的研发投入大幅增至75.38亿欧元,同比增长13.8%。研发支出主要用于电气化、数字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包括全新车型如宝马5系、X3,以及新世代概念车。

“新世代”将成为宝马全新转折点

除了成绩亮眼的2023财报引起外界关注外,宝马还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新世代X概念车全球首秀,这套设计理念也将影响下一代的宝马SUV车型。作为宝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是一款个性鲜明的宝马X车型,也是宝马实现电动化、数字化和循环永续全面跃升的一个产品技术代表。

在去年的慕尼黑车展上,宝马曾展示了名为Vision Neue Klasse的轿车概念车,该车型也被看作宝马新世代轿车车型的开端。而本次全新发布的新世代X概念车,则预示着宝马未来SAV车型的设计方向。新车设计兼顾了复古风和科技感,整个造型有别于现在的宝马家族,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作为一款面向未来的电动产品,新世代X概念车出现很多关于未来出行的理念和技术:全新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全新的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概念;全新开发的、具有高性能和显著效率提升的电驱和电池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循环永续达到一个新高度。

按照规划,宝马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率先在全球多个工厂投产新世代车型,在随后的两年内将推出至少六款量产车型,涵盖SAV和一款纯电动轿车。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中国研发部门在前期开发阶段就深度参与新世代车型的开发,确保中国消费者的趋势性需求得到体现。当下,中国研发团队正密集投入到各项技术测试和验证工作之中。

对车企来说,2023年的意义不仅是充满挑战,更是体现企业实力的绝佳时机,而宝马则在这一年再度展示了百年豪华品牌的自信与实力。与此同时,正因为宝马有着健康稳定的财务支撑,所以在应对电动化转型、全球经济波动等冲击的时候,才能从容地面对。

与此同时,宝马也明白,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艰难。不过,宝马早已展开凌厉攻势,新世代车型是对纯电动车市场的一次探索,更是对未来汽车市场的一次进击。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