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高合

GO车情报员

2561阅读

2024-01-10

就在前几天,朋友圈里突然出现了某鱼卖家,开始狂刷广告给各大公司的HR行政,希望他们能够买下一些威马汽车的周边产品,作为年会的礼品。

对于不熟悉汽车产业的人来说,会发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好端端一个品牌的周边,会在这种私下渠道流通?

毕竟,他们确实不认识沈晖。

同样在前几天,网上流传出了高合汽车停工、停薪、濒临破产的谣言。高合的反应很快,当天就出辟谣声明,然后立刻追查了谣言的渠道,并快速进行解决。

随之而来的是,在某红书上,可以高频刷到高合某某地区的金牌销售现身说法。甚至高合的老板丁磊也走到了盐城工厂的车间内,与制造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进一步夯实热火朝天的保交付气氛。

至此,满天乌云散尽,高合似乎重回正轨。

但有时候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大众倒闭没人信,但如果说高合,或者与高合类似的新造车们要完了,似乎没几个不信的?

此时,不论是高合,还是他们的同侪,似乎都进入了一个薛定谔的猫的状态,只要不翻开最后一页,就存在生与死,两种状态的叠加。

理由是什么呢?

钱,还是钱

就在去年的最后一个月,蔚来又完成了一轮融资。中东土豪大手一挥,22亿美元直接到账。自此,蔚来汽车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高歌猛进。

但所有人对于蔚来和李斌的担心都集中在,花钱太快了。

花钱快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相较于传统汽车大厂,新造车想要和他们平等竞争所背负的东西太多了。

要研发、要造车、要测试、要买地建厂、要拓展销售渠道,要搭建补能网络,还要想办法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一桩桩、一件件,哪样都离不开重资金投入。

根据蔚来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来看,整个营收为190.666亿元,同比增长了46.6%。但其实结果是依然净亏损了45亿元(前三个季度一共亏了153.53亿元)。

简单来说,花钱的地方永远比挣钱的多,是目前新造车绝大多数企业依然要面临的现实情况。但资本不是傻子,知道还在亏,为什么持续不断地投,一轮一轮地投?

其原因只能是,他们认可企业的前景。而认可的前提必然是市场的认可,并最终体现在数据报表上的,唯有销量。

也就是,销量好支撑的是投资人的信心,而投资人的信心决定你是否会突然死亡。

目前看来,信心最足的无疑是没什么理想的理想。仅就盈利而言,蔚小理御三家中能够真正正式进入盈利时代的,唯有在前三个季度盈利了28.1亿元(第四季度盈利了2.81亿元)的理想。

实现这个超过30亿元盈利的理想,全年一共交付了37.6万辆车。而依然在亏着的蔚来和小鹏,则一个销售超过了16万辆和14.16万辆(同比增长了17%)。

但和真正的新能源大厂相比,这个数字又变得极不起眼了。

比如,比亚迪卖了超过300万辆,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卖了185万辆(交付了181万辆)。

此时我们再来看高合。

首先是过往的销售数据,2021年全年卖了了4237辆;2022年,则全年卖了4349辆。而到了2023年,则是基本没有按时释放销量数据。

在第三季度,销售数据才开始逐渐释放。其中,根据易车销量榜数据显示,高合汽车2023年9、10、11月销量分别为1735辆、1834辆、696辆。其中定位较高,售价超50万元的Z和X两款车型3个月销量不到500辆。

与此同时,高合在去年7月上市的HiPhi Y车型,也同样并没有引发市场的水花。截至2023年11月份,高合HiPhi Y最新月销量为1606辆,2023年累计销量为3162辆,在SUV中,月销量排名第44名,年销量排名第73名,中国车中,月销量排名第141名,年销量排名第245名。

逻辑就是这么个逻辑,从哪个角度来看,融资看起来都有点难。

这是普通人担心高合能否继续“高开高走,大开大合“的最朴素理由。

策略,对的策略

当然,高合与所谓的蔚小理,乃至紧跟在他们之后的新势力们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在于——不缺钱。

如果你打开网页认真搜,你会发现很多关于高合不缺钱、丁磊不缺钱的报道。

确实,高合从来没有公布过财报,但新车研发、销售网络搭建,盐城工厂制造等等需要重金砸钱的事,他们一个不落的全干完了。更重要的是,就在去年的年终,高合甚至还获得了来自沙特的,56亿美元的投资(后续到账的相关信息尚未发现)。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有钱有底气的汽车企业,与边打边求存的新造车品牌相比,是有本质不同的。

这也就造成了高合在产品策略上,与普通的新势力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如,在命名方式上,复旦物理毕业的丁磊,采用了三维坐标系X、Y和Z的方式,来命名高合的前三款车。不论是朴素的理想也好,还是对三维世界的致敬也好,他想构建自己汽车世界的愿望,可能从这个命名中开始透露了出来。

但理想归理想,市场归市场。盈利了的理想,就是因为吃透了市场。

而高合,没有。

在高合刚开始上第一辆车HiPhi X的时候,正是所有新造车们都踌躇满志,想要成为特斯拉杀手,干掉特斯拉,成为特斯拉的当口。

在那个时候高合推出一款50多万到80多万的汽车,其实正符合当时年的汽车发展趋势。

但再往后,时代就不同了。

有的新势力开始死亡,人们开始渐渐变得务实。正如繁花中的范总所说的:“下海以后,要保证自己能够活着游到岸上,顺手再捞几样东西,不至于空手而归。”

但高合因为不差钱,所以依然继续自己的节奏。第二辆车的HiPhi Z,依然是一款51万元起,高配价格冲上60多万元的产品。

简单来说,高合想要复制的是当年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双旗舰、双高定价策略。但现实是,人们见识过一次,这个套路就不新鲜了。

而对于高合来说,此时再来出一款跑量车型,似乎已经没有合适的时机了。

高合HiPhi Y诞生的时候,整个30万元区间几乎代替了十年前的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成为了新、旧造车势力最核心的角力场。

你可以在这里买到B B A的B级轿车和SUV;也能在这里买到合资大厂“得房率”超高的MPV;更可以在这里找到如理想L7这样的,强力的蔚小理产品。

此时,前两款产品全部高举高打的高合,似乎没有市场环境,没有用户认知、没有预热铺垫地就将HiPhi Y一头抛进了这个市场。

有没有人买单?肯定有。

能有多少人买单?真不多。

毕竟,选择太多了,人们很难绕开那些大厂、强厂,去看到高合。

而不论是需要融资,还是含着金汤匙出生,销量都是决定它能否茁壮成长,能否一路顺畅的最核心要素。

未来,还有未来?

结论其实很清晰了,最终成不成还是要回归到销量的这条路上来。

就在最近这段时间,德国大众开始了电动车的全面降价。

事实上,不论是德国大众还是B B A中电动车卖得最好的宝马(交付了接近十万辆),其油车与电车同类产品价格其实都存在差异。

这种逻辑很好理解,其实还是价格换取空间,用差异化的打法博一个明天。

事实上,高合也在用这个策略。比如HiPhi Z的改款车型,出来就直接减价了11万元。HiPhi Y则猛推权益包,试图在已经极限压缩的空间内,再为家人们争取一点福利。

这样做的打法可能会有一点销量提振的作用,但真正能提振多少,其实很难说。

而对于未来,高合还有怎样的机会?

首先,是真正抛弃一个高性能大玩具的定位。

抛开它的车灯、它的鸥翼门。

真正务实起来,冰箱彩电大沙发,乘坐舒适得房率。放弃过往的清高形象,真正与市场需求走到一起。

同时,构建起自己的用户圈层,让用户真正能够发声,成为你的传播延伸。

如果能再快速出一款新车,放下身段,真正打个高质价比、低售价体系,冲击一波前所未有的市场,则可能赢得一个全新的机会。

当然,这一轮至少要抢在蔚来的阿尔卑斯之前入局,打开局面、站稳脚跟。

如果真这么做了,这可能是高合真正的机会,也是最不允许被错过的机会。

结尾

高合,如今成为了薛定谔的高合。

因为人们打不开箱子,看不到猫的真正的生存状态。

但有些信息似乎又足以说明一部分问题,让人们的猜测得以合理化地展现。

对于有梦想的人,比如丁磊来说,我一直期待他们能够真正做大做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直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知道市场要什么,满足市场、顺应市场。

否则,结果同样是可以预料的。

不是吗?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