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工厂成空城!350亿资金打水漂,没补贴后新势力就完蛋了?

言车有徐

1.4万阅读

2023-02-21

2023年,随着新能源补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电动车市场也引起了一片连锁反应。反映到销量上,造车新势力集体迎来了“开门黑”,五大车企中只有理想一家实现了破万辆。

不过,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在大家都不关心的角落里,有一家造车新势力俨然要活不下去了,那便是曾排在新势力第二名的威马汽车。

工厂几乎成空城

说到威马汽车,可能名气不如“蔚小理”那么大,但作为新势力中最早量产的车企之一,威马也算辉煌过一段日子,其总部位于上海,而生产基地则在温州与黄冈。

然而,根据时代财经报道,威马位于湖北黄冈的工厂已经“人去楼空”。据悉,该工厂一度有超过600名员工,是威马汽车的主要生产地,可记者从黄冈威马工厂南门看去,厂区几乎空无一人,而且报道还称,威马如今连外包的保安工资都发不出来,除了门口偶尔有一两个值班人员出入,整个厂区看不到任何活动迹象。

无独有偶,在威马位于温州的工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结合各种消息来看,该工厂自2022年11月以来,就已经处于半停工的状态了。特别是去年12月上半月,只有5天有员工打卡,每次一人,停留时间约半小时左右。很明显,工厂里面几乎没有人在工作,两座工厂成为“空城”并不是危言耸听。

没补贴没技术,新势力生存更艰难

纵观威马汽车这一路的发展,它的起点并不低,公开数据显示,在威马完成的12轮融资里,融资规模累计超350亿元。对于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而言,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毕竟李斌曾说过没有200亿别想造车,但没想到拿着这么多钱,威马竟先淘汰了。

从威马的数据来看,2022年,这家车企销量为2.95万辆,比2021年要少1万台左右,这与新能源车整体增长趋势不符。再来看比它后一批量产的新势力车企,年销量都能超过10万台,这其中的差距的确反映出了威马正陷入严重的危机。

事实上,威马曾一度排行在新势力中的老二位置,巅峰时期仅仅只比蔚来稍差一些。可这几年过去了,你敢相信威马就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吗?在新能源时代,车型的更新换代可以说是非常之快,就连卖得如此火爆的理想ONE也是两三年就换代了,但威马最新发布的车型还停留在两年前发布的威马W6上,与新势力形成了不小的技术差距。除此之外,无论是从辅助驾驶,还是车载智能系统、车载智能芯片的角度上,威马也没有任何优势,再加上其营销也跟不上,威马的日子也是每况愈下。

从“百花齐放”到“弱肉强食”

曾几何时,造车新势力还是一片“百花齐放”的状态,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抓住了新能源这个风口,几乎可保证未来十年的向上发展。所以在这个赛道中,涌现出几百家造车新势力,甚至卖房的,卖空调的,卖手机的都来凑热闹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第一轮造车高潮,上到百万的超跑电动车,下到几万块的网约车,大家试图都想要分一盆羹。而且早期为了促进该市场的发展,国家的补贴政策也特别给力,这也使得不少新势力还能靠着这点补贴活着过日子。

本来从当时的角度来讲,补贴的根本在于减轻造车新势力的压力,让它们更好地研发技术、推出新车。但回过头来看,就没有几家车企能够做得到,更多的就是为了骗补,一款量产车都没造出来的车企,也是比比皆是。

要知道,在汽车诞生的上百年里,能够生存下去的最根本还是在于“竞争”,这也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没有产品实力,没有技术能力,那挂着再华丽的PPT也没用,像是拜腾这家新势力,就留下了“烧光84亿却造不出一台量产车”的笑话。如今随着国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众多造车新势力的最后遮羞布也要没了,而没有技术含量,靠着补贴生活,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写在最后

从造车新势力涌现以来,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是一日比一日更激烈。不过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大逃杀”中,能活下来的车企也少之又少,更别提如今有知名度的几家新势力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像是哪吒、零跑等以低端车生存的品牌,就陷入了如何向高端破局的危机,而谁又会是最终的胜者,目前看来还是道阻且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