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现场看不到的安全气囊 到底该不该爆?

汽车网评

9359阅读

2014-03-21

作者/编辑:关耳
   
  一辆东风风神A60与一辆货车发生迎面相撞事故,安全气囊未爆出。这是汽车投诉网上前几天一个投诉帖子里的描述,车主李先生因气囊未爆而质疑汽车产品质量问题。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事故也跟着连年上涨,而在事故中安全气囊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日前编曾在《扒一扒2013汽车投诉热门关键字之:摸不透的安全气囊》一文中为大家解析了2013年关于安全气囊的投诉,从解析的案例来看,安全气囊的投诉处理情况不容乐观,车主与企业之间经常在安全气囊该不该弹开的问题上产生分歧。
  在汽车投诉网上关于这种出现事故但是安全气囊不爆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下图的新胜达车祸,事故中发动机移位,防撞钢梁严重变形,但安全气囊同样没打开。
  下图则是长安马自达3与路边护栏发生撞击,导致车头严重受损,驾驶员当场身亡,安全气囊同样未能打开。
  除上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这里也不再一一枚举。在这些案例中,车主们无一例外的认为安全气囊理应在受到撞击时打开,而不是要受到所谓的撞击点、撞击力度等条件的限制,否则就失去了安全气囊的意义。但厂家同样也觉得很憋屈,因为在厂家看来,气囊的打开与否完全取决于是否满足事先设定的条件,并非所有碰撞都能够符合气囊的起爆条件。

  为何车主与生产厂家之间总会出现如此对立的分歧呢?编从汽车投诉网法律顾问团专业律师口中得到了答案。
  车主与厂商之间在认知上出现如此明显的反差,归根结底是因为两者之间所处角度和认知度不同。很多时候车主在买车时常常能够听到销售员介绍安全气囊是如何的神乎其神,如何如何的能够保障乘坐者的人身安全,所以在车主们眼里,安全气囊就是发生车祸后的救命稻草,当这颗救命稻草没有达到救命的作用时,车主们自然会认为车身质量存在问题。
  而作为拥有绝对技术认知的生产厂家,因为他们熟知安全气囊的起爆条件,在安全气囊未爆时,生产厂家利用技术层面来解释安全气囊未爆原因却又不被车主们相信,以至于车主与厂家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达成共识的沟壑。

  相关法律缺失 车主该如何维权?
  到底谁是谁非我们不得而知,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幸碰到类似情况,在相关法规仍不健全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维权呢?目前为止针对此类安全气囊在事故中没有爆出的案件,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车主在碰到此类案件后有四点依据可循。
  第一,从车辆的随车说明书入手,现在有些厂家会把车内安装安全气囊的爆出条件作出说明,如果发生车祸时的撞击条件完全满足说明书中所指出的爆出条件而没有爆出的话,车主就可以以此为依据与厂商协商相关赔偿事宜。
  第二,有些厂商并未在说明书中指出气囊爆出条件,在发生事故气囊未能爆出后消费者可以向厂家索取该车安全气囊的技术参数来作为参考,从而判定安全气囊是否在应该爆出的情况下没有爆出,不过此类参数可能比较难以得到。
  第三,参考一些国外对于安全气囊爆出条件所制定的一些技术标准,这些标准虽然不能全部被国内运用。但有些技术标准还是可以参考的,例如美国的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对安全气囊爆出的技术标准作出明确的说明,有些合资车辆在国外也有同款车型销售,因此国内消费者在维权时可以参考一些欧洲、美国的技术标准。
  第四,如果厂商依然坚持车辆撞击角度不对或力度不够,根据最新出台的《新消法》中举证倒置条例,车主可要求厂家对车辆进行鉴定,并提供鉴定报告,如果车主对鉴定报告产生异议,也可自行到权威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要求厂家对车辆进行鉴定时,切勿直接将车辆交付于厂家,以防厂家私自修改车辆内部参数,让一辆本是存在质量问题的车变的没有问题。
  在碰到类似安全气囊问题后车主在不知如何维权的情况下可参照以上四条建议,不过以上只是理论上的建议。实际中,还是有些特殊的情况给车主在维权时带来不便。例如相关鉴定部门的缺失以及鉴定费用的昂贵,让车主自行鉴定这条路显的格外困难;另外国家相关法律的缺失让车主在维权时无法找到有力的法规条例,仅靠以上四条办法依然达不到法律的权威性。
  安全气囊维权艰难 车主/厂商/国家应各司其职
  据汽车投诉网相关统计,在2013年关于安全气囊的投诉中,汽车投诉网共接到涉及安全气囊投诉案例为118宗,而其中因事故正面撞击但安全气囊未弹开的案例则达40宗,累计死亡人数近10人,伤残近50人,而目前仅有7宗案例得到企业的补偿,8成案例未得到企业的任何补偿。以此来看,虽然关于安全气囊的案例并不多,但造成的人员伤亡状况却让人不忍直视。另外8成案例未得到企业任何补偿这一结果也让我们看到了安全气囊维权之难,企业一句“撞击力度不足、撞击角度不对”便足以让车主束手无策。
  汽车网评在此劝告所有汽车企业,在接到类似的投诉时,企业不应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面对车主,而是致力于提升客户满意度为前提来处理车主的诉求。要知道车主的车辆本就发生车祸,如果企业一开始便以冷漠的态度来面对车主,又叫车主如何不寒心。编认为,企业在接到类似投诉时,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安慰车主,对车主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慰问,接下来迅速对事情展开调查,查明安全气囊未爆原因,如果是车身质量问题,应负责任的给出应有赔偿,如果不是车身质量原因,也应给出相关证据或鉴定结果,耐心与车主解释原因。
  而作为车主,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搜集对自己有利并且可用的证据,特别是来自交警部门出具的当时车辆的速度、碰撞角度等记录一定要拿到有效证明,这样才能确保最大的胜算,。如果有足够的证据,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轻易放弃维权,当然也不要极端维权。如果沟通与投诉都无法解决问题,也可走法律途径来解决。另外车主也应了解安全气囊弹出条件,从而理性维权,不要出现侧面撞击或侧翻也强制要求企业负责。
  同时,国家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莫让消费者无法可依。早在数年前,辽宁、江苏、江西6省市消委联合署名的建议尽快制定出台汽车安全气囊国家相关法规。值得高兴的是,日前质检总局也终于已经成立了一个安全气囊国标制定组,今年年内具体的标准或有望出台。届时,我国汽车养护标准尤其是对安全气囊的标准将实现统一。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