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树”还是“陈尸路”?长安马自达四面楚歌

汽车网评

3.9万阅读

2023-03-31

作者/编辑:谢多勒

销量下滑,渠道管理混乱,产品质量频现……

权衡利弊、达成共识的长安马自达和一汽马自达的合并后并未能让其重回正轨。

本是顾全整体大局,寻求双赢的结果。结果却落得事与愿违的境地。面对如今的汽车大变革,长安马自达更是难以自处,逐渐趋于边缘化。

“马”失前蹄

时过境迁,中国市场早已今非昔比。如今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以长安马自达为首的合资品牌无不受到自主品牌的冲击。相较于其他品牌,长安马自达在华知名度略高,但近几年的发展,长安马自达由于产品线相对窄,缺乏一些热门车型的竞争力,叠加产品战略不够稳定,一度从傲人的合资品牌到逐渐被市场冷落。

这一现象从市场表现可窥一斑,2022年长安马自达全年销量104,032辆,同比下滑21.43%。而进入到2023年以来,长安马自达仍旧延续颓势表现,在今年1-2月累计销量为7887辆,同比下滑73.58%。其中一月份卖出了4024辆,同比下滑79.77%;2月份销量下滑至3863辆,同比降低73.58%。可见长安马自达在华发展踽步。

马自达主打的“马自达运动”品牌定位,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市场上取得成功。对此马自达也尝试性在国内市场重点推出进口车型,未曾想,在政策调整后,进口关税上升,导致这一策略收效不佳,在中国市场认可度有限,该策略最后的结局便是败走中国市场。

破局还需自攻

全球汽车市场的表现相对疲弱,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为了挽救危局马自达不得不将企业高层进行调整,而这一举措涉及中日两个国家。

位于日本总部的马自达,3月17日宣布已任命其关键的北美业务高管Masahiro Moro担任下一任首席执行官。现年65岁的现任社长丸本明将担任顾问,这是马自达时隔5年更换社长。除了掌门人的变动外,马自达内部高层均打乱,其中包括CFO、CTO、全球产品策略负责人以及部分区域主管。

此外,马自达将中国业务本部的功能转移到长安马自达,并由中国运营部提供支持运营的框架,该框架将在全球销售和营销部铺设。并废除了原有的中国业务本部、中国业务推进部、中国营销部和中国市场支持部。

领导层的换血,业务的革新,此类举措均是为了能进一步提高马自达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临危受命”的长安马自达,面对不断增长的电动车和智能化需求,我们知道它所需要的“特效药”,是对电气化转型的“强心针”。

新的机会

马自达对内燃机的青睐有加,是因为他们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燃油车型仍将继续在全球汽车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与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油车辆的生产成本更低,并且需要更少的基础设施投资。因此马自达似乎略有几分漠视对电气化的投入。

马自达转型的态度暧昧,随着全球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的不断攀升,马自达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最显著的莫过于马自达已经明确表示到2030年投入约1.5万亿日元(折合106亿美元)来应对电气化转型,主要用于增强该公司对电驱、动力电池、半导体等领域的投入,并预计在2030年产量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据总销量的30-40%。

目前来看,马自达已经在探索增程和纯电汽车市场,推出了MX-30 R-EV和CX-30 EV等车型。而长安马自达目前仅有一款纯电动车型上市,电气化转型仍处在起步阶段。按照规划,长安马自达将在今年推出CX-50的HEV车型,在2024年之后,还将继续打造纯电车型、增程车型以及插电混合车型,但显然,入局越晚,只会失去更多先发优势。

总的来说,这对马自达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机会和挑战。这不仅关乎马自达的国际地位,也决定了长安马自达在中国市场有没有“背水一战”的机会。

汽车网评:“常青树”还是“陈尸路”?

援引马自达2022年财报,该汽车制造商在全球市场毛利率为21.93%,在与中国合资后,毛利率将会比自主品牌更高一些,也将导致其终端价格不具备优势。而在去年中旬,长安马自达就曾披露对供应链进行了调整,本是由本土200家合作伙伴提供汽车零部件,受疫情影响为确保量产不得以将部分供应链迁出国外,这样的策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所以也很难与自主品牌抗衡。

转型是车企的必修课,转型的好歹决定了车企能否“常青”或者“陈尸”,是关乎生存与灭亡的一个命题。目前来看,长安马自达电气化转型缓慢,入局时间也稍晚了些,诚然车企间鲜有上演“龟兔赛跑”结局,长安马自达想抢夺市场份额,还需看能否站稳脚跟,推出有力竞争品。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