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来袭,新能源成投诉重灾区,这些问题缠身的车企要当心了!

买车家

4.2万阅读

2023-03-15

315晚会又要来了,汽车行业算是历年常客。前前后后这段时间,不少做过亏心事儿的品牌,恐怕是四处奔波,彻夜难眠。毕竟作为举国上下关注的 “品牌曝光日”,一旦上了315,等于被“公开处刑”,品牌形象可能瞬间一落千丈。

而根据《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显示,汽车及零部件投诉43836件,仅次于食品、服装排第三,并且与2021年的数据相比,有所上升。

往年315晚会上榜的都是油车,但这两年新能源车普及推广速度之快,渗透率和保有量持续增加,中消协表示去年新能源车的相关投诉涨幅显著,且呈现出维权难、举证难的特点。

综合这些消息,笔者掐指一算,今年新能源车上315晚会恐怕是大概率事件了。

自燃仍挑战着消费者的购车信心

新能源车的隐患,首当其冲的仍然是“自燃”。尤其随着渗透率攀升,交付量和保有量不断走高,关于“电车”自燃事故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愈演愈烈。

2022年不完全统计公开报道的自燃事件,至少上百起。比较详细的一个数据,去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火灾数量47起,差不多等于去年上半年每5天就会烧一台,而且涉及众多品牌,包括传统汽车厂商及造车新势力。而其中最典型的,自燃频率最高的是比亚迪,数量占据了三分之一,高达18起(含1起疑似案例)。

此前,比亚迪宣称自家的刀片电池 一出,“要将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抹掉”,对消费者构成了严重的宣传性误导。毕竟这么多车辆自燃是不争的事实,也意味着,刀片电池所经历的针刺试验,无法像宣传中描绘的那样彻底解决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问题。

显然,自燃仍是目前新能源车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便是“业界翘楚”比亚迪,也不能避免。要想解决新能源车自燃这一大难题,不仅需要企业继续努力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相关部门需得制定更多强制标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车企宣传的管控,不能有任何的误导。毕竟对任何一个产品而言,安全都是消费者的底线问题。

谁泄露用户隐私,谁就该上315

与新能源并驾齐驱的智能化革新,让大量新技术与科技功能应用到车辆中,本意是帮助更好更安全地驾驶。但当车内摄像头、车外传感器、渐渐成为新能源车标配,如果反而成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过度采集和滥用隐患,危及安全,属实就有些本末倒置。

比如去年较早的时候,就有不少理想汽车的车主投诉车辆OTA强制用户签署“同意”协议。而该协议主要是收集用户在用车过程中,所关联的各类APP账号信息。

除此之外,部分车企还会给用户推送相关的信息流,收集用户的浏览信息、包括车辆驾驶数据、车载导航应用数据等隐私信息,甚至是社群及论坛交流信息等相关数据。这种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问题,早已饱受诟病。

而直到蔚来2022年数百万条数据,超十万车主的隐私遭泄露后,消费者与车企之间关于隐私泄露风险的矛盾彻底爆发。

尽管蔚来向用户表示歉意的同时,承诺会为用户承担责任,但依然遭到不少口诛笔伐。毕竟被窃取公开的数据中,可是十几万车主的身份证照片、贷款数据、地址等极为私密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不法分子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诈骗,属实令人担忧。

重点在于,蔚来一直以服务闻名,将用户当作立身之本。如今却让用户数据被黑客盗取泄露,属实有些黑色幽默在里面。

刹车失灵的梦魇

提到刹车失灵,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特斯拉,它的确是这方面的典型,但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其实并没有能让消费者完全放心的品牌。

首先,“刹车失灵”事件并非特斯拉独有,笔者通过车质网查询新能源车制动系统故障的相关投诉,从2022年截止目前有二百多条,涉及国内很多热门新能源车品牌和车型,新势力的案例则尤其多。

以其中领头的蔚来为例,有蔚来ES6用户投诉刹车变硬导致失灵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根据车主描述,当时车速仅约26km/h,刹车距离却达18米,并且仍然无法完全刹停,直至撞于墙面。

一蔚来ES8车主,2022年8月在论坛上发文爆料,停车时遭遇“刹车失灵”。并表示不赞同蔚来方面的甩锅——因环氧地坪湿滑造成刹车失灵,更气愤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的太低,还一直强调自家车辆一点问题都没有。

更夸张的是,日前又有位蔚来车主投诉刹车失灵,但蔚来方面调出的后台数据显示,竟然有几秒“无乘客”驾驶 ,这样的数据报告也是让消费者开了眼,难不成车主还能开到一半跳车吗?

事实上,很多车企,尤其是擅长互联网舆论战的新势力企业,面对事故的惯用的伎俩就是拒不承认自家产品问题,甩锅拖延时间。不过据悉最近这次蔚来“离谱”的“无乘客驾驶”事故的车主,已经向消协投诉,趁着临近315这个时间节点,消协也明确表示会督促相关方尽快给出,帮助消费者“伸张正义”。

而这些还不过是近一年关于新能源车刹车失灵的部分事故案例,回顾2022年以来,有多起涉及刹车失灵、驾驶辅助“瘫痪”失速的交通事故被曝光,好在大多数并没有造成人员严重伤亡。

延迟交付的新痛点

虽然去年有着疫情的客观原因,产业链供给不足,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一定影响。而这给消费者最主观的感受,则是提车日期不断的被推迟。提车服务成为热门投诉问题,也由此诞生。

尤其是某些热门车型。以笔者同事为例,之前购买比亚迪秦PLUS DM-i,一开始说2个月提车,结果最终足足等了5个月才提到车。

我们不可否认,2022年势头最猛的车企,非比亚迪莫属。不仅是王朝系列,包括新推出的海洋系列自发布以来就深受市场欢迎,比亚迪宋更是在去年曾取得过单月销量破7万辆的战绩。

但风光的背后,必有隐忧。订单量过大导致的产能不足,让比亚迪长期无法按时交车,以秦 Plus、宋Pro为首的热门车型更是被投诉的“常客”,比亚迪也因此成为服务类车企投诉榜单的热门人选。

以上曝光的问题,不过是新能源行业的冰山一角,与销量增长相对应的是产品质量、服务等问题的激增。相比于传统油车,智能新能源车还是新事物,尽管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很多新颖的体验,但正因为是新技术,车企更需要妥善规范产品质量,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处理问题,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尝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