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手握瑞幸咖啡,其理念灵感来源于汽车圈

蜀锦

9692阅读

2018-12-25

有一种生活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有一些梦想值得我们花费一生去实现。想起《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面的汤唯,为什么最后在冬日的高塔上面手里面会握着一杯咖啡?可能只有在追逐自己理想生活的时候,只有咖啡透出的那一丝温暖,会让人回忆起当初窝在被窝里幻想自己未来的时候,心里面泛起的那份火热。

  

在中国,茶毫无疑问是国粹,其地位在千百年前就和京剧一样,是皇族和百姓的待客之道,在《寒夜》里就有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西汉时期,更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将茶出口西域,甚至在唐朝时期,西欧的皇宫贵族还将茶叶奉为皇族专供。

咖啡,本是一种舶来品,就像圣诞节一样。这两者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本土来说,很难想象它们能够生存下来。但就像是将浓浓的芝士加在了奶茶里面,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奇妙融合。

不过国内咖啡真正流行起来,却要归功于星巴克——咖啡这玩意儿,不仅好喝,还可以作为一个社交空间,甚至是悄然改变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星巴克通过将触感、味觉以及视觉的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高级氛围感,对于之前没有类似感受的人来说,这种高级感成为了一种类似于“分享”的东西,他们更多的愿意将这种高级感与客户、朋友进行分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杯小小的咖啡,能够拓展一个人的社交圈。

如今星巴克依旧是定位于这种“第三空间”,不过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追逐梦想的速度加快,星巴克的这种“第三空间”社交模式有一个非常局限的特点——“固定性”。星巴克的触感与视觉感,是依托店面生成的,当脱离了这两种感官,剩下的就只剩味觉这一种感官。对于想喝咖啡,但却并没有太多时间在店内来享受的当下人群来说,为了一份味觉而到店内排队,显然是不划算的。

或许会有人说:“既然不想到店,那可以点外卖啊”,那请大家细想一下,平日里看见有多少人是通过外卖的方式去购买星巴克的?

话说回来,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形容这一种关系。

“时间≧味觉>空间”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传统”销售模式(咖啡本就很传统),需要到店消费。

今天圣诞节,办公桌上多了“小蓝杯”—— 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它用新的语言,重新定义了快节奏生活下的咖啡:圆梦路上的人,需要更快的喝到一杯咖啡。

与“绿色”的星巴克不一样,“蓝色”的瑞幸咖啡强调的是“随时随地”,也就是打破空间上的局限性。每一家瑞幸咖啡的落户地点都在大型商圈或者是写字楼这种靠近上班族的地方,让这类快节奏人群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一杯暖身、缓解疲劳的咖啡;而如果连下楼买咖啡的时间都没有,通过外卖下单瑞幸咖啡,送达的速度也不会慢,一般20分钟左右卖家就可以将咖啡送达。

这是第一个不一样——品牌定位的不一样。

在学生时期,课本里面就已经教会了学生,乘法与平方的区别。更多的,平方指的是“裂变”。在现阶段的外卖模式下,营销很多时候依托的就是一种裂变,比如说各外卖平台的红包,通过分享的方式,将“满减”、“代金劵”等优惠分享给朋友圈里面的朋友,悄然地提升了平台的覆盖面。

这种销售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模式下诞生的新营销方式。

对于咖啡这种传统生意,瑞幸咖啡采用了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新营销。通过瑞幸咖啡的APP注册账号后,除了购买咖啡以外,还可以邀请其他好友加入,而好友和邀请者都可以免费获得一杯咖啡。

相反,对于相对传统的星巴克来说,自家的APP更多的作用是会员充值。

这是第二个不一样——营销方式。

当然,瑞幸咖啡也用了类似于广告轰炸这种“洗脑”传播方式,这是任何一个品牌都无可避免的。但瑞幸咖啡也确实在咖啡这一传统饮品上,从品牌定位到营销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瑞幸咖啡的短时间成功,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商学院的研究案例。瑞幸咖啡其实在抓住生活快节奏的同时,也抓住了咖啡的根本属性——带来温暖,扫除疲劳。

分享式的消费方式和随点随到的特点,对于需要一杯咖啡来支撑梦想的人来说,瑞幸咖啡对于他们就像其英文“Luckin Coffee”一样,无疑是幸运的,谁不想在这个冬天解决手上繁忙的工作同时,喝上一杯热咖啡呢?

作为一个典型的90后,每天的工作本就已繁忙,不愿去过多的思考其他琐碎的事情,很多时候一杯简单咖啡就可以让自己和工作、同事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连接点。

这也可以形容自己如今的状态——在繁忙的同时,只想要简单的享受。

在汽车圈,关于这类简单的享受你还能想到谁?

简单、可靠,不需要太多的驾驶技术,或许丰田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在丰田TNGA架构下,广汽丰田推出了C-HR,在其身上看到了类似瑞幸咖啡的影子——新时代下的全新理念。

那当“小蓝杯”遇到C-HR会怎样?

接下来的图片,会告诉你一切。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