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量裹挟的汽车行业,游戏规则变味了

买车家

2313阅读

05-10

变化太大了,这届北京车展变化真的太大了。时间间隔确实挺久的,上一次北京车展因为疫情取消,所以这是四年后北京车展的回归,都快赶上办一届奥运的间隔了,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管中窥豹,当今的北京车展,或者车圈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看人比看车多

之前像北京车展这种A级大型国际车展,是为了看各大汽车品牌展示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是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这次北京车展依然很热闹,基本上近几年媒体同行到场最齐的一次,车展的主题依然主旋律,叫做“新时代·新汽车”。但很大的一个变化是,新鲜技术被围观的不多,大量新车被“冷落”,反而几位跨界造车的CEO成为现场被追捧的顶流。

小米雷军全场串门顺路买了个理想L6不说,奇瑞老总尹同跃和张朝阳上起了公开课,长安总裁王俊上阵讲解产品,哪吒投资人周鸿祎坐上东风高地雄狮车顶等等。

他们走到哪里,人群就去到哪里。真是不由得让人感叹:车市换了人间。

当然,我不是要批判大家的关注点,从车本身转移到明星企业家这件事有没有问题。营销市场,先被看到,再去追求意义,本身就是流量为王时代的运行逻辑。在产品内卷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渴求曝光度的车企加入这场流量大战无可厚非。

但大部分流量全集中在“人”身上的“车”展,难免给人一种错觉,就像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一样,票房得到了偶像的呼吁,影片内容却往往良莠不齐。

对于任何一款车,或者其他产品来说,流量最终只是产品的锦上添花。若新车型的创新、技术、品质无法让消费者满意,那么终究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现在很多跨界造车的企业在泼天的流量下,确实给人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追逐流量甚至有种盖过了对技术的研发制造与积累的追求的错觉,这一点需要警惕。

车的热度去哪了?

其实从这次北京车展人流量和网络曝光热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相比这几年全球五大国际车展或多或少的遇冷,日内瓦车展没人气,东京车展和底特律车展转型,法兰克福车展易地。国内车展不光是北京车展,去年的上海车展和广州车展,新车和人流都在屡创新高。这次北京车展有117台全球首发车,包含30台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概念车41台,其中参展的新能源车达到278台,堪称全球之最了。

但即便流量没有被一些“网红”企业家截胡,其实从几年前开始,国内的车展已经逐步从新车、新技术的展示舞台,变成卖车为主的汽车展销会了。往远了说,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和速度高度发达,大家获取新车新技术不再像以前那样集中在车展,品牌方隔三差五在网络上曝光自己的热点项目,消费者也能随时能搜寻到自己需要的讯息。

再则现在观众的胃口都被养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度成熟,技术扩散不断加速,产品趋同的情况越发严重。各家一有什么新技术、新类型的产品,其他各品牌能快速跟进落地。就像今年北京车展,奔驰首发的纯电大G,放在以前这样一款能在45度陡坡上进退自如、原地转圈百万级SUV,指定刷爆热搜。然而对于现在的车展观众来说,已经量产交付的仰望U8就能做到这些,甚至还能玩“水上漂”,早就对这些东西见怪不怪了。

保时捷在这次北京车展就悟透了这一点,似乎知道自己发布的纯电MACAN没啥看头,设计、电控技术、智能化均无亮点,不如当个显眼包。所以这次展台造型不比往届的简约大气,而是罕见的用上了硕大的龙型装饰博眼球,吸引大家的关注。

跨国车企的顶豪品牌已然新意不足,主力创新的中国品牌又太过趋同,各家展台上看到的都是款价位类似、设计类似、性能类似的车型,自然会削弱大家的新奇感。

没人再关心PPT噱头

有人将这次北京车展的无聊,归咎于大家的产品都在卷类似的核心产品力,或是价格,反而没有之前各路新势力概念车的大饼技术那么有冲击力。

但我想说的是,回想上一届北京车展,回想四年前那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黑科技”,现如今很多已经被推翻或是被打假。

比如隐藏门把手,曾经被认为非常炫酷。但真正用过之后就知道,这玩意最大的好处就是帮整车降低风阻,体验感是真的一般,容易夹手不说,还担心碰撞后无法弹出,或者冬天被冻上。

比如四年前刚开始流行的全景天幕,各大车企都在疯狂宣传自己的天幕尺寸。确实,用上这个配置的车辆内部内视野非常通透,但真正使用起来才知道夏天根本无法隔热,维修成本还超高,玻璃车顶对于笼式车身强度的影响还存在车顶抗压风险。

还有四年前一些新势力宣称最快五年内可以落地的“自动驾驶”技术,如今看来格局一点都没变得明朗。技术上虽然已经可以摆脱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但各种事故却层出不穷,令车企们却越来越不自信。撞上静止车辆致死、领航辅助驾驶车祸致死等新闻,都令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愈发不信任,车企在宣传一些前卫技术时也要三思,更加谨慎。

当大家不再脱离现实为技术的宣传“新技术”和“卖点”,车展确实少了一些看头,但这不一定是坏事。毕竟一个技术先不先进,首先还是要看好不好用。二维码从推广到农村大爷都会用,只用了7年的时间。而元宇宙、自动驾驶都喊着要改变世界,但落地了吗(L2级不叫自动驾驶)?真正用的又有几个人呢?

最后,无论接受与否,瞬息万变的讯息传播方式,以及汽车行业的变革,已经让车展形态发生改变。一边是车企不再单向对信息匮乏的消费者灌输概念,双方的信息差如今已经被拉平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车企们的打法也在不断调整,为了接轨新时代传媒生态,老总CEO们纷纷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为了帮助自家产品获得更高的流量“代货”。

但另一边,能否将流量转化成销量,终归还是要落地到产品上。如今更懂车的用户已不再被“不明所以”、“脱离现实”的噱头吸引,若新车型的品质无法让消费者满意,那么终究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流量与敬畏心之间始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