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特供车来袭?上汽大众奥迪会干啥

腾讯汽车

1.1万阅读

2016-11-16

目前,即将诞生的上汽大众奥迪依旧被浓雾环绕,奥迪如何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如何平衡双方利益?上汽大众奥迪会投产哪些车?会不会真的有中国专属车型?无数人紧密关注着这些问题。而在我看来,奥迪A5(参配、图片、询价) 很有可能会成为上汽大众奥迪的第一款产品,而且还很有可能会推出更多专属车型。

11月初,北京大部分时间都被笼罩在迷雾之中,而同在迷雾之中的,还有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的再次牵手——上汽大众奥迪。从现在看来,虽然两者的合作已成定局,但是未来新的合资公司会带来哪些新车?会不会带来中国市场“特供”车型?相信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人,今天在这里,我们就尝试寻找一些答案。

这篇文章会和大家聊什么?

★ 上汽大众奥迪可能国产哪些产品?

★ 新能源车型或会有怎样的规划?

★ 会不会有中国专属车型出现?

★ 对于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 奥迪与上汽大众的牵手要面对什么困难?

● 奥迪和上汽大众之间发生了什么?

肯定有人会好奇,为什么我在第一段说这是奥迪与上汽大众的再次牵手?其实,在上汽大众还叫上海大众的1986-1988年,后者曾经以SKD的方式组装生产了600辆奥迪100,不过双方的合作仅仅是昙花一现,奥迪最终还是向一汽-大众伸出了橄榄枝。

这次听到奥迪将在国内建立第二家合资公司时刚进入11月,随后便传出奥迪的合作对象将是上汽大众。在大家还忙着“剁手”的11月11日,一张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约的照片出现在众人面前,让真相浮出了水面:上汽大众奥迪真的要来了。

11月14日,上汽集团发布了提示性公告,提到: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公司,在德国狼堡签署《在中国制造和销售奥迪品牌产品,销售奥迪品牌进口汽车,并提供相关移动服务的合作框架协议》谅解备忘录,将就在双方的合资企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公司和德国大众各持有该公司50%的股权)引进奥迪品牌产品进行制造,销售,并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移动出行服务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深化公司与德国大众的合作。

这段公告为我们拨开了迷雾的一角,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信息点:制造奥迪品牌产品、销售进口车型、提供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这三点代表了上汽大众奥迪未来的产品方向。

● 上汽大众奥迪会带来什么:奥迪A5或首先到来、更多特供车或在路上

可能引入的现有车型:奥迪A5(或为第一款车)、奥迪A7(参配、图片、询价) 等

从奥迪现有阵容来看,奥迪A1(参配、图片、询价) 、奥迪A5奥迪A7奥迪A8(参配、图片、询价) 、奥迪Q2奥迪Q7(参配、图片、询价) 等几款车都尚未国产。其中,奥迪A1定位一款小型车,销量一直不佳(2015年仅售出4887辆)。小型车市场在这两年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加上其即将在2018年左右换代,所以前期投产的可能性不会很大,未来随着豪华品牌市场的下探,倒是有可能会国产。而对于目前大家关注度很高的小型SUV奥迪Q2,我们从一汽-大众奥迪内部人员处获悉,这款车将会由一汽-大众奥迪进行国产,目前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所以它肯定不会出现在上汽大众奥迪的产品序列中。而对于定位高端的A8和Q7,奥迪应该会继续以进口的形式保障其高端、旗舰身份。

在不久前,上汽大众推出了基于MLB平台打造的辉昂,这为奥迪在上汽大众投产该平台车型打下了基础。所以,上半年刚发布的全新一代A5(基于MLB evo平台)则有可能会成为最先投产的车型(上汽大众奥迪首款车会在明年4月发布),毕竟80后和90后正不断成长为市场的核心力量,未来国产后的价格若能与奥迪A4L(参配、图片、询价) 保持在同样的水平,相信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且像竞争对手宝马、奔驰,在轿跑车型市场都没有国产车型推出,奥迪的率先布局将再次领跑(类似于国产A3的率先布局)。同样,不排除未来同样基于MLB evo平台的全新一代奥迪A7也会在这里国产,与奥迪A6L(参配、图片、询价) 共同布局中大型车市场。

此前,我们也针对奥迪会带来怎样的产品进行了一项调查,从调查结果来,大部分网友还是期待上汽大众奥迪能够带来A5、A7等尚未国产的车型:

也许会有很多特供车正在打马而来

仅有A5、A7?上汽大众奥迪没有别的选择吗?NO。虽然上汽大众奥迪并不会与一汽-大众奥迪进行正面战斗(当然奥迪也不会让他们这么做),但是并不意味着上汽大众奥迪不会推出与A4L、A6L等定位同一市场的差异化“特供”产品。

我们从大众身上也许能看到一些影子,比如上汽大众有朗逸(参配、图片、询价) 、凌渡(参配、图片、询价) 等车型,一汽-大众有宝来(参配、图片、询价) 、速腾(参配、图片、询价) 等产品,双方的产品在定位上基本一致,但是通过一定的差异化,在细分市场上各有一定的侧重,虽然不能完全避免竞争,但是让大众品牌覆盖了更多消费者,这是大众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无论是上汽大众还是一汽-大众,他们的销量都是大众的销量,他们的成功都是大众的成功。事实证明,南北而治有助于大众在中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大众相同,本田、丰田也都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一直以来,奥迪都是中国市场豪华品牌的销量王,但是随着奔驰和宝马的不断发力,奥迪的领先越来越小:在上半年的销量中,奥迪的增幅为6.1%,而宝马和奔驰的增幅分别为7.9%和34%。面对这样的现状,奥迪需要刺激自身增长来保持领先地位。

所以,不排除奥迪会将大众品牌的套路再复制一遍的可能。若此事成真,我们便会看到上汽大众奥迪将针对中国市场打造更多特供车型,他们的定位可以与A3、A4L、A6L相似,但不会相同。如此一来,一汽-大众奥迪与上汽大众奥迪通过丰富的车型数量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让奥迪品牌拥有更大的覆盖面,最终能促进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毕竟,上汽大众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有其负面的影响,比如“特供车”是否会被质疑其正统性,又比如“特供车”是否会拉低整体品牌形象。不过面对对手的步步紧逼以及巨大的销量诱惑,迈出这一步并非没有可能。我们看到宝马已经在这么做了,仅在中国市场出售的1系三厢版将会在11月17日正式发布,而在2017年它就会登陆市场。

新能源车型:e-tron quattro、A7纯电动版等

上汽大众奥迪也是奥迪在华新能源战略的一环。未来和一汽-大众奥迪一样,它肯定会基于旗下的车型推出e-tron版本。比如,奥迪计划在2020年前或基于A7打造纯电动车,若A7能在上汽大众顺利国产的话,其纯电动版的国产就是顺水推舟了。

同时,还有很多全新新能源车可供选择。2018年,奥迪将会向市场投放全新纯电动SUV——e-tron quattro,鉴于上汽大众奥迪缺乏国产SUV车型,这款车有可能会纳入其国产的目标中。此外,大众不久前发布了面向于全大众集团的MEB平台,奥迪和斯柯达都会在此平台上推出新车,所以与上汽大众奥迪也有可能引入该平台,生产相应的车型。

更多的国产车型对于消费者来说永远是好消息

那么问题来了,上汽大众奥迪的诞生对于消费者来说会有怎样的影响?毫无疑问,将一些原来进口的车型进行国产,降低了生产、运输、税收等成本,其售价也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同一价格区间拥有更多的选择,终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购买进口车型的消费者来说,心里可能会有一些落差。不过,因国产而带来的供应体系本土化,会让一些原本进口车型的售后成本有所下降,这也算是利好消息吧。

● 经销的问题不容忽视

关注上汽大众奥迪会投产什么车型的不只有消费者,还有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在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约之前,他们向奥迪中国发函提出质问,提到了“新的销售公司的销售渠道如何建立?”、“如何平衡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和上汽大众奥迪经销的权益?”等问题。毫无疑问,上汽大众奥迪的出现,可能会带走部分一汽-大众奥迪现有车型(应该会是一些进口车型)、可能会给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带来更多竞争、可能会分流一些消费者,这对于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来说,自然很难接受。

对此,有媒体采访了某奥迪4S店的销售经理,对方表示,“(奥迪)目前全国已有500多家经销,自身竞争已处白热化状态,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同城经销网络更是超过10家。经销内部竞争激烈,盈利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如果上汽再开始铺设自己的销售网络,无疑将进一步加重奥迪经销的内部竞争。”

对于一家汽车公司来说,生产-销售是核心业务。对于生产,上汽大众拥有MQB和MLB生产线,并可以将现有的高端和成熟的供应快速复制到新合资公司产品的身上,所以其造车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大。这么看来,销售方面的问题会是奥迪的“痛点”,如何建立新的销售渠道,如何平衡双方(包括两个合资厂和相应的经销)的利益,到了考验奥迪智慧的时候了。

● 全文总结

目前,即将诞生的上汽大众奥迪依旧被浓雾环绕,奥迪如何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如何平衡双方利益?上汽大众奥迪会投产哪些车?会不会真的有中国专属车型?无数人紧密关注着这些问题。而在我看来,奥迪A5很有可能会成为上汽大众奥迪的第一款产品,而且还很有可能会推出更多专属车型。

随着双方框架协议的签订,从合资公司的成立到新车的投产,一项项工作会飞速的展开,相信我们关注的这些问题终究会水落石出。就在我们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奥迪官方发布了《奥迪绘出中国业务发展蓝图》的计划,提出5年内在一汽-大众奥迪推出5款e-tron车型的消息,同时还公布了针对一汽-大众奥迪的2025年新能源车型计划。奥迪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蓝图,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其意在安抚。这只是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