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政要是如何力挺汽车“自主品牌”的?

环球网

8440阅读

2015-04-02

  原标题:各国政要是如何力挺汽车“自主品牌”的?

  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从默克尔到卡梅伦、再到奥巴马,他们都纷纷充当了本国汽车产业“超级销售员”的角色,不遗余力的在海外市场推广本国汽车制造产业。

  提及汽车产业,首先自然要提到德国制造。德系汽车近年来可谓是在全球市场“攻城拔寨”。

  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超级汽车“金牌推销员”,对于在全球市场推广德国汽车品牌可谓是“不懈余力”。而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这位被西方成为“铁娘子”的德国总理推销的重点对象,每次访华其所率领的庞大经贸代表团中,总是会出现德国汽车企业的身影。

  去年7月访华行程中,默克尔特意为德国汽车产业在中国推广新能源技术站台“打气”,在清华大学发表有关电动车发展前景的演讲,极力推进中德两国在充电接口和标准方面统一工作,为德国企业未来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打下基础。

  尽管近年来汽车工业常年并不景气,绝大部分的英国汽车品牌均为外资收购,但英国政府处于保证就业的考量,仍然力挺这些汽车品牌。英国首相卡梅伦更是屡屡现身,亲自为英国汽车产业所取得的成绩鼓掌加油。

  2013年,卡梅伦率领声势浩大的“百人商团”访华,促进中英经贸的发展,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英国汽车品牌捷豹路虎签下的价值45亿英镑的大单。

  卡梅伦在访华之前开通了微博,在访华期间,一共发布了7条消息,而其中有两条就是关于捷豹路虎的。一条写道:“在现场,我了解到捷豹路虎如何在对中国出口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一条写道:“我见证了捷豹路虎签署在中国销售45亿英镑的合约。”

  而2015年3月,吉利在英国本土投资新厂,生产新能源的黑色出租车。尽管面临大选,但卡梅伦这个“超级推销员”依然现身合作签署现场,亲自为这个涉及金额达2亿多英镑的汽车产业投资“点赞”。

  常年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阿斯顿马丁也于近日发布消息称,计划进一步扩大车型阵容,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出口量,从而满足在中国和中东市场的需求。

  阿斯顿马丁此次增加车型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据悉,英国政府投资960万英镑用于阿斯顿马丁车辆生产。对此,阿斯顿马丁首席执行官Andy Palmer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表示:“扩大我们的产品阵容将使阿斯顿马丁占据更多的国内外市场,是我们业务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对公司的前景将更有信心。”

  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方面,与美国谷歌、德国奔驰和宝马等企业主导测试研发的情况不同,英国是实实在在由政府英牵头组织研发,据英国汽车杂志Autocar 3月19日报道,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将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方面再投入1亿英镑(约合9.21亿元人民币)资金。

  而日本政府同样对于汽车产业“爱护备至”。 据《日经新闻》2月27日消息,日本政府携汽车制造商本田、丰田和日产公司,联合当地大学及供应商(松下、日立等),共同研究无人驾驶技术。此举旨在让日本于2020年之前在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领先世界。上述公司计划从对无人驾驶汽车至关重要的标准化软件和传感器着手,希望日本的供应商能赶超德国供应商博世。

  但有时候经济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日本车企就曾经受到过经济政策的影响。据日本共同社1月29日报道,日本八大车商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的海外汽车产量为1718.89万辆,较上年增加4.5%。这主要是北美等地的工厂增产所致。丰田汽车、日产汽车以及本田等六家车商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不过,眼下国内销售情况低迷,有意见认为“尽管消费税增税的影响缓和,但严峻情况仍然持续”。

  而在出口方面,越来越多的厂商为免受汇率波动影响把生产转移至海外,整体下滑了4.9%。国内生产比重较高的富士重工则增加了15.0%至54.16万辆,创历史最高纪录。 显然,安倍经济学的影响造成了“产能逃离本土”的影响。

  美国汽车制造业近年来的风头被德系抢占,但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强劲复苏。在前些年经济危机爆发时采取“拯救汽车产业”计划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在2015年初,其特意赶到底特律为整个美国汽车产业“鼓劲打气”。

  “现在我们得到了回报,因为美国汽车行业正重振旗鼓,”在演讲中奥巴马谈到,无论是底特律还是整个美国经济都在复苏当中,这得益于政府救助的早期介入与经济重振计划。他提到2014年是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率增长最为强劲的一年,这与制造业的振兴不无关系。

  “在过去五年中,汽车行业创造了5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去年美国工人生产出了自2005年以来最多的汽车。而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近24000个新的工作岗位,其中就包括这个工厂中的1800多个岗位。”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